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于11月在北京將在中國北京雁棲湖舉辦。對于這樣一個國際大盛會,各類用品和食物,可謂百里挑一。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下,APEC會議上的一些用品和國宴食品。在這國宴美食中,中國美食可謂一應俱全,不僅包含東西南北各大菜系的特色菜,還有宮廷小窩頭、糖葫蘆、蕓豆卷兒、豌豆黃、驢打滾……多達11種的北京傳統小吃也將給各成員的代表們帶來濃濃的“京味兒”風情 。
負責中餐餐飲的廚師長陳保明介紹稱,中餐將選擇能夠最大程度展現中國文化的水餃、春卷、小籠包等,并且也將盡可能呈現烤鴨、糖葫蘆、蕓豆卷兒、驢打滾等北京各種特色小吃。由于會議議程緊湊,午餐時間只有1小時甚至更短,因此選擇這些方便快捷的小吃既能體現文化特色,又能讓參會嘉賓方便地帶走,不會因為就餐時間短而影響到餐飲質量。再有,就是中國特色的各類用品,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融入了環保、安全、綠色的概念。比如各類硅膠用品: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清代同治年間,在今常州、無錫一帶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包,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并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近代江南小籠包真正成形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代小籠包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湯包子”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系,在靖康之變后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后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子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并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如上海南翔鎮的黃明賢在1871年創制的“南翔小籠包包”,常州萬華茶樓在清代道光年間創制的“加蟹小籠包包”,包括清代乾隆年間流行于無錫惠山秦園一帶的無錫民間小籠包,及開封、天津等地近代創制的小籠包,都各具特色。江南一帶的上海、無錫、常州、南京、杭州、蕪湖等地都有著悠久的小籠包烹飪歷史,現存著不少以小籠包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自50多年前有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經營中國餐館開始,中國的小籠包包包也開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譽。西班牙語菜單上的解釋是:“中心加肉的中國面包”。由于美味可口,有的西班牙餐館或酒吧也出售類似中國小籠包包包的食物,但被叫做“西班牙產中式夾肉面包”。
自從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移民大量進入西班牙,中國飯店也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小籠包包是每家飯店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不過那時的小籠包包已經不再寫成“小籠包包”,而是被寫成“小龍”。有的寫“中國小龍”,有的寫“上海小龍”。對于這個“小龍包子”,西班牙語的注釋更絕:“加中國龍肉的小面包”。
至于是誰把“小籠包包”改成了“小龍”,記者一時無法考證,由于龍是中國的象征,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小龍”、“巨龍”反正說的都是中國人、中國物。有的西班牙餐館隨之進行大膽改革,干脆將“小龍包”解釋成:“中國的龍面包”。于是“龍面包”這一名稱也就在中西飯店里迅速走紅,“龍面包”既好吃又易記,不像其他的中餐名字不易說更不易記。
2000年之后,“小龍包子”又發生了變化。為紀念武打巨星李小龍對武打電影的杰出貢獻,各國電視臺紛紛開辟李小龍電影專題。在西班牙,印有李小龍的彩色招貼畫大街小巷都能看見,西班牙小孩更是一口一個Bruce lee(李小龍),一口一個中國功夫。也就在此時,“小龍包子”的含義又發生變化,有的飯店將“小龍包”解釋成“武打巨星李小龍最喜歡吃的中國肉面包”。“小龍包子”的西班牙名就叫“Bruce lee”,人們點菜時對跑堂說,“我要Bruce lee”,跑堂就知道食客要的是中國的小籠包包子。馳名國外,聞名四海,小籠包包子無疑是小吃中的出名食品了。
資訊來源 揚州晨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