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生物表面活性劑對重金屬的去除效果都不同:0.5%的鼠李糖脂對Cu的去除效果較好,去除率為65%;4%的槐糖脂則對Zn的去除效果較好,為60%;而莎梵婷對兩者均無多大效果,去除率僅為15%和6%。并研究了重金屬在沉積物中賦存形態量的變化,其中,鼠李糖脂和莎梵婷主要除去了有機結合態的Cu,槐糖脂主要除去了氧化物結合態和碳酸鹽結合態的Zn。這一研究結果也證實了用生物表面活性劑沖洗沉積物除去其中重金屬的方法是可行的。
1)生物表面活性劑是一種公認的多功能的、性能優異的處理劑,具有生物降解和低度毒性等特點,在環境修復等方面應用前景廣泛。但迄今為止,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尚無法與市場上人工合成的化學產品相抗衡,這也影響了其廣泛應用,必須改進微生物表面活性劑的生產工藝,提高產出率,降低生產成本。?
2)某些生物表面活性劑增溶、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能力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表面活性劑的發展。但隨著微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良菌株成為可能。因此可以采取基因工程等新技術,改良菌株,生產更有效的表面活性劑。?
3)生物表面活性劑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的作用機理、其與降解菌株及底物的相互作用關系都還不甚清楚。雖然生物表面活性劑促進了微生物降解,但它們也有一些抑制因素,如有些表面活性劑濃度達到CMC以上時就對微生物有毒性,有些生物表面活性劑的膠粒能干擾細胞過程。生物表面活性劑也能作為一種優先碳源,與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形成競爭,從而導致污染物降解率下降。此外表面活性劑還可能造成微生物數量的分散而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些作用機理都需要深入探究。?
4)進行原位修復時,生物表面活性劑的使用會對生活于其中的土著微生物種群產生一定的毒性和影響,此外由于其能被微生物降解,其代謝產物可能更具毒性。因此,生物表面活性劑的存在可能會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并增加了環境污染的負擔。可見,加強生物表面活性劑對環境產生潛在的影響和其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將為有效地控制生物表面活性劑造成的環境污染、合理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劑,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在進行現場表面活性劑增溶修復時,必須進行全面的生物表面活性劑毒性和環境危害性實驗,確保生物表面活性劑使用安全。
5)另外,在進行原位修復時,施加的生物表面活性劑還可能會被吸附到土壤上,其也可能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生物表面活性劑的存在會減少土壤-水界面的表面張力,引起土壤孔隙內壓降的變化,從而造成水和空氣在土壤孔隙間分配的變化,最終改變土壤原有的物理性質和氧化還原條件,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有關表面活性劑與土壤環境相互作用的研究非常缺乏,但這是非常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的。